氣源、設備壟斷等原因制約我國燃氣發電產業發展
來源:中國泵閥商務網 點擊量:4606
【中國泵閥商務網 媒體導讀】天然氣發電看上去很美,但不同的地方,或許天然氣發電的結果也會不同。
根據國務院2013年1月1日發布的能源發展“十二五”規劃,天然氣發電到2015年裝機容量將在“十一五”的基礎上翻番達到5600萬千瓦,年均增長16.2%。預計至2020年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。
氣源、設備壟斷等原因制約我國燃氣發電產業發展
為適應大氣污染治理的需求,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量高速增長,然而氣源的不穩定、發電設備以及高昂的成本以及卻成為這一綠色能源發展大的軟肋。
氣源問題制約天然氣發電發展
氣源是解決天然氣發電的原料問題,沒有足夠的氣源,天然氣發電根本無從談起。2013年,中國天然氣進口量達530億立方米,增長了25%。中國已躋身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。今年5月,中俄簽署了為期30年的天然氣購銷合同。從2018年起,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,輸氣量為每年380億立方米。
“因為中國氣是短缺的,那么今后霧霾治理的過程中,整體的用氣狀況目前不是很清楚。”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,所以俄羅斯380億,后邊可能還有一個300億的訂單。都進來之后,是不是有足夠的氣拿來發電,現在還不能確定。
價格是影響天然氣發電經濟性的決定性因素,相比于燃煤、風電的上網電價,天然氣發電幾乎不具備競爭力,且天然氣價格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。對此,林伯強也表示俄羅斯進來的氣,可能比現在還要再貴一點,所以它解決不了成本問題,成本仍然是那么貴。而燃氣輪機等發電設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天然氣發電的發展。
“三巨頭”壟斷燃氣發電設備
目前中國幾乎所有已建、在建的天然氣發電機均來自跨國巨頭,美國GE、德國西門子、日本三菱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已經壟斷中國市場。更為嚴重的是,對于跨國巨頭的技術和設備壟斷,中國目前尚無良策,壟斷將長期持續。
由于重型燃氣輪機國產化程度低,關鍵核心技術均在國外公司中,國有電力公司每年都要付給燃氣輪機制造商“價格不菲”的費用,用于主要核心部件的運行維護和控制系統的維護升級。專家指出,壟斷的后果必然是支付高昂代價,這一代價不僅僅由中國的電廠承擔,亦將通過電費由全民負擔。
以GE為例,該公司的CSA合約即長期維修合約式服務,其費用主要由起始備件費、啟動費、月度固定費、運行時間費等組成;MMP合約即長期備件和服務條約,天然氣發電廠可以根據需要以確定的優惠價格,從GE公司選購備件、部件修理、選擇檢修指導人員等。
據了解,自從上海漕涇天然氣發電廠建成后,僅2009年-2011年間,漕涇電廠就為檢修維護花費了驚人的3.83億元,超過其總投資的13%。
“目前,天然氣發電廠的檢修費用談虎色變,但又無能為力。”華能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。
國產設備亟待突破
事實上,跨國電氣巨頭壟斷的不止售后服務,初的設備購置費用也因壟斷而長期保持“價格穩定”。據了解,天然氣發電廠的建造成本在3000多元/千瓦,雖然比煤電略低,但卻長期保持在這一水平。
這與其他清潔能源設備在國產化后的迅速降價形成了鮮明對比。在風力發電機尚未大規模國產化時,GE等生產的風力發電機曾賣到7000-8000元/千瓦,但中國企業制造出自己的風電機組后,GE等價格迅速跌至4000元/千瓦。但國產設備在天然氣產業鏈上卻始終難以突破,從上游開采到下游發電。
尤其令人擔憂的是,目前對于國外巨頭的技術和設備壟斷,中國尚無良策,只能通過在同類型機組企業間搭建平臺,組建燃機共享備件庫,在合作電廠之間開展設備與備件的調配服務,提高備件的使用率,降低企業的成本;而在設備維修方面,國內企業也只能利用CSA續簽合同談判的契機,加入本土檢修人員培訓的要求,以推動設備維修本土化的進程。
根據國務院2013年1月1日發布的能源發展“十二五”規劃,天然氣發電到2015年裝機容量將在“十一五”的基礎上翻番達到5600萬千瓦,年均增長16.2%。預計至2020年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。
氣源、設備壟斷等原因制約我國燃氣發電產業發展
為適應大氣污染治理的需求,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量高速增長,然而氣源的不穩定、發電設備以及高昂的成本以及卻成為這一綠色能源發展大的軟肋。
氣源問題制約天然氣發電發展
氣源是解決天然氣發電的原料問題,沒有足夠的氣源,天然氣發電根本無從談起。2013年,中國天然氣進口量達530億立方米,增長了25%。中國已躋身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。今年5月,中俄簽署了為期30年的天然氣購銷合同。從2018年起,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,輸氣量為每年380億立方米。
“因為中國氣是短缺的,那么今后霧霾治理的過程中,整體的用氣狀況目前不是很清楚。”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,所以俄羅斯380億,后邊可能還有一個300億的訂單。都進來之后,是不是有足夠的氣拿來發電,現在還不能確定。
價格是影響天然氣發電經濟性的決定性因素,相比于燃煤、風電的上網電價,天然氣發電幾乎不具備競爭力,且天然氣價格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。對此,林伯強也表示俄羅斯進來的氣,可能比現在還要再貴一點,所以它解決不了成本問題,成本仍然是那么貴。而燃氣輪機等發電設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天然氣發電的發展。
“三巨頭”壟斷燃氣發電設備
目前中國幾乎所有已建、在建的天然氣發電機均來自跨國巨頭,美國GE、德國西門子、日本三菱憑借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已經壟斷中國市場。更為嚴重的是,對于跨國巨頭的技術和設備壟斷,中國目前尚無良策,壟斷將長期持續。
由于重型燃氣輪機國產化程度低,關鍵核心技術均在國外公司中,國有電力公司每年都要付給燃氣輪機制造商“價格不菲”的費用,用于主要核心部件的運行維護和控制系統的維護升級。專家指出,壟斷的后果必然是支付高昂代價,這一代價不僅僅由中國的電廠承擔,亦將通過電費由全民負擔。
以GE為例,該公司的CSA合約即長期維修合約式服務,其費用主要由起始備件費、啟動費、月度固定費、運行時間費等組成;MMP合約即長期備件和服務條約,天然氣發電廠可以根據需要以確定的優惠價格,從GE公司選購備件、部件修理、選擇檢修指導人員等。
據了解,自從上海漕涇天然氣發電廠建成后,僅2009年-2011年間,漕涇電廠就為檢修維護花費了驚人的3.83億元,超過其總投資的13%。
“目前,天然氣發電廠的檢修費用談虎色變,但又無能為力。”華能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。
國產設備亟待突破
事實上,跨國電氣巨頭壟斷的不止售后服務,初的設備購置費用也因壟斷而長期保持“價格穩定”。據了解,天然氣發電廠的建造成本在3000多元/千瓦,雖然比煤電略低,但卻長期保持在這一水平。
這與其他清潔能源設備在國產化后的迅速降價形成了鮮明對比。在風力發電機尚未大規模國產化時,GE等生產的風力發電機曾賣到7000-8000元/千瓦,但中國企業制造出自己的風電機組后,GE等價格迅速跌至4000元/千瓦。但國產設備在天然氣產業鏈上卻始終難以突破,從上游開采到下游發電。
尤其令人擔憂的是,目前對于國外巨頭的技術和設備壟斷,中國尚無良策,只能通過在同類型機組企業間搭建平臺,組建燃機共享備件庫,在合作電廠之間開展設備與備件的調配服務,提高備件的使用率,降低企業的成本;而在設備維修方面,國內企業也只能利用CSA續簽合同談判的契機,加入本土檢修人員培訓的要求,以推動設備維修本土化的進程。
- 版權與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泵閥商務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泵閥商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泵閥商務網www.goobeach.com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泵閥商務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







評論